数据的产生、处理和传输是数字化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光通信系统及网络是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与核心,承载着全球通信网络90%以上的数据流量,光通信的发展水平是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庞大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信息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直接拉动了诸多基础学科方向如光电材料、激光物理与器件、波导材料与器件、数据采集与处理、编解码算法以及网络拓扑优化等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光网络的建设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光网络运维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链路状态的实时感知和调控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由此催生了通感一体化(ISAC,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光网络技术,以实现通信与感知能力的深度融合与相互增强。借助覆盖全球的光纤光缆网络,光通信与传感技术的融合能辅助光纤资源和链路损伤的主动感知,服务于运维智能化、可视化,也有望在智慧城市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科在内的科技工作者锐意进取,敢于竞争,使我国光通信与光传感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水平整体处于世界前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化保障。展望未来,走向融合的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也必将展现更为蓬勃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潜力。
为了促进光通信与传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拟推出“走向融合的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专题。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唐明教授、孙琪真教授担任主持人,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展现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预计于2025年9月以正刊形式刊出。
一、征稿范围
凡是未公开发表过的、与“光通信与传感”相关的研究综述与研究论文均可投稿,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光通信技术、系统及子系统
● 光传感技术、系统及子系统
● 面向光通信与传感的传输与交换器件
● 面向通感一体的新型光纤与光波导器件
● 面向通感融合应用的器件、系统及算法
二、截稿时间
▲ 截稿时间:2024年12月31日
▲ 预计出版时间:2025年9月
三、特邀主持人
唐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致力于光纤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63计划主题项目以及领军企业合作研究项目等支持下取得同源相干单波800G/s光传输等代表性成果,推动了空分复用光纤及器件的实质转化应用,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高速超长距离T比特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与工程实现)。推进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的研究生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体系、高层次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以及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将研究生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孙琪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致力于光纤传感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任务、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预研重点基金以及领军企业合作研究项目等支持下,取得高性能光纤声波传感及声成像技术突破,推动分布式声波传感系统的成果转化和深地深海探测应用,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创新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紧抓高层次产教融合育人主线,推动课程改革和双创育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及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中共获得9项国赛金奖/一等奖,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投稿要求
1. 投稿时请选择“走向融合的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专题,投稿栏目选择“电信、电子、光电”。按照本刊的审稿流程,通过审稿后快速网络首发,并以正刊形式发表。
2. 论文形式
研究综述:近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深度总结,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引领未来研究的创新发展方向。第一作者应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学者。
研究论文:围绕主题,具有原创性、科学与技术价值,内容翔实,写作严谨,反映最新科研成果。
3. 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参考本刊网站“稿件格式及示例”),信息完整、内容翔实,无涉密内容,不少于6000字。
4. 来稿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
5. 其他事项请参阅本刊网站投稿指南。
五、栏目编辑
编辑:周洁
电话:027-87543916-812
邮箱:zhoujie@mail.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