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过刊浏览目录信息

目录信息


第34卷,第7期
刊出日期:2006年07月
  • 曾汉才;王欣;李松柳;许绿丝;
    在一维煤粉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活性炭纤维脱除燃煤烟气中汞的试验研究.采用Ontario-Hydro方法研究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利用三种不同活性炭纤维对实际烟气进行汞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烟气中气态汞主要以单质汞为主,飞灰未燃尽碳可以吸附气相汞;活性炭纤维对汞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其表面含氧、含氮官能团以及水分对汞的吸附,特别是对Hg0的吸附氧化有促进作用.
  • 文键;厉彦忠;周爱民;张科;
    利用PIV粒子图像测速仪和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板翅式换热器入口结构改进前后的流场进行实验测量和数值计算.获得入口结构内部不同剖面处的流场分布图,发现了流场的流动与分布规律.由于原始入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漩涡、回流等现象存在,使得其内部轴向以及径向的物流分配极不均匀.而对于在入口结构1/2高度处添加开孔分流板的改进型结构,不仅在换热器入口结构长度方向(z方向)上,而且在所测截面的y方向,物流分配的均匀性有了很大改善,流场分布更加合理.而且,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相符合.
  • 丁学俊;肖国俊;杨彦磊;李哲;
    应用Fluent软件计算迷宫密封斜齿角度和三角齿型对迷宫密封流场和泄漏量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分析表明,迷宫密封齿型对密封不可压缩流体流场和泄漏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封齿倾斜角度α由小增大,泄漏量由大到小再增大,当α向着来流方向倾斜50°时,泄漏量最小;随着三角齿根角度β的增加,泄漏量由大到小再增加,当β为105°时,泄漏量最小.
  • 张永恒;周勇;王良璧;
    应用萘升华传质/传热比拟技术,对喷嘴组圆形射流在不同喷嘴到被冲击表面距离(2≤H/D≤8),在4×103≤Re≤1.0×104范围内,进行了局部传质/传热实验,研究了不同喷嘴到被冲击表面距离和不同Re数对喷嘴组圆形射流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喷嘴组空气射流局部Na数呈对称分布,在附加驻点区换热与驻点区有所不同,被冲击表面中心处的换热处于最不利的位置.对喷嘴组中每一个射流而言,换热系数沿径向的变化与单个圆形射流的变化不同,靠近被冲击面中心的一侧换热系数下降较快.
  • 马洪亭;张于峰;章熙民;
    通过对旋转雷诺数Rer,喷射雷诺数Rej,喷嘴宽度和圆筒直径比B/d,喷射距离与喷嘴宽度之比L/B等影响旋转圆筒表面传质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空气喷射作用下,由旋转产生的第一临界点消失,只存在第二临界点;平均舍伍德数Sh与Rej,B/d和L/B之间的关联式为Sh=0.515Rej2/3(B/d)0.3(L/B)-0.1;空气喷射对圆筒表面传质的强化作用大于旋转的作用.
  • 张双全;符建平;段开林;万鹏;
    采用非定常雷诺应力湍流模式对三峡水轮机尾水管内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涡带的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水压力脉动的频率特性与相位特性和计算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给出了改进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非定常雷诺应力湍流模式可以预测到尾水管内水压力脉动的频率特性,与现场试验的结果符合.
  • 刘根凡;黎小秋;舒朝晖;徐瑛;
    在根茎类中药材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刀片剪切实验;建立了根茎类中药粉碎理论有效功耗的数学模型.在实验的基础上求得甘草纵向和横向平均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功耗分别为4.42×10-3J/mm2和11.16×10-3J/mm2.为根茎类中药粉碎工艺和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 徐兰芳;王飞;
    研究了用权限管理基础设施(PMI)的角色模型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PMI角色模型.改进模型增加了用户组规范属性证书和用户组分配属性证书,并为SOA(或AA)增加授权策略库,为权限验证者增加本地角色规范属性证书库和访问控制策略库,给出了授权和访问控制过程.改进模型便于管理具有相同角色的用户的属性证书,能够表达基于角色访问控制中的约束问题,提高了证书查询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 唐卓;卢正鼎;李瑞轩;李红平;
    在P2P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给出了一种风险评估代理中的风险评估算法,分析了系统体系结构、各部分功能,重点考虑了漏洞扫描代理和风险评估代理的处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大规模网络中的执行效率高,安全性好.
  • 王振飞;张玉凤;施保昌;王能超;
    提出一种基于复Hadamard变换的盲数字图像水印算法.复Hadamard变换系数具有重要的半谱特性,利用复Hadamard变换这一独特性质嵌入一幅二值水印图案.为了增加水印的稳健性,采用(7,4)汉明编码将水印的校验图也嵌入到复Hadamard变换域中.特别是,水印图案的提取不需要原始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迭加噪声、JPEG压缩、滤波、剪切、图像增强、马赛克等常见攻击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 殷贤亮;张为;
    针对Web日志挖掘中的会话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时间间隔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访问时间间隔超出某个阈值来识别会话.统计结果表明页面的访问时间呈正态分布,改进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为页面设置访问时间阈值,并根据页面内容及站点结构确定的页面重要程度对该阈值进行调整.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对所有用户页面使用单一的先验阈值进行会话识别的方法,该方法能更准确地确定页面访问时间阈值,更为合理有效.
  • 殷贤亮;宋锦;徐丽萍;
    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移动计算环境的反射式中间件.该中间件通过结构反射和行为反射实现了中间件平台的配置及重配置,通过元数据模型和事件的订阅/发布机制实现了说明式的反射,并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竞价模型来解决重配置过程中的冲突,使得中间件得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移动运行时的环境.
  • 金海;王述振;
    给出了一种基于有色Petri网的网格服务工作流模型——有色服务流程网(ColoredServiceFlowNet),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并提出服务流水线(ServicePipelining)的概念.该模型将图像数据传输作为服务运行的触发条件,提高了服务流程处理的效率,减少了用户作业的执行时间.
  • 石宣化;金海;羌卫中;
    针对网格计算可靠性需求,提出一套网格计算容错框架,该容错框架包括两个方面网格错误检测与网格错误处理.本容错框架通过提供一种层次式错误检测方式以及基于策略的通用错误处理方式来保证网格计算的可靠性.错误检测服务按照层次方式组织,最底层是本地错误检测器,它负责收集被检测对象的信息,发送到中间层的数据收集器,中间层数据收集器按照列表方式发送被检测对象的信息到顶层数据收集器.当错误检测器检测到运行错误时,按照决策分析的方法来提供灵活的错误处理方式.对系统的性能评测表明提出的通用网格容错框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高效性以及较低的额外开销.
  • 章勤;孙盛;袁平鹏;
    结合现有模式匹配算法和GML模式的特点,给出了元素与元素语义贴近度的定义,在通用匹配规则的基础上引入具体的匹配规则.针对匹配规则在计算语义贴近度中的作用定义了权值调配函数,并给出了关于元素对的匹配函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发现地理信息模式中元素之间的相似关系,提高了元素之间匹配结果的准确度,对地理信息模式的整合有较大的帮助.
  • 余胜生;欧阳长春;周敬利;欧阳凯;
    采用了NAP和NAC的核心思想,设计了SSLVPN客户端安全状态检测系统,用于确保SSLVPN客户端的安全性.检测系统通过对客户端的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和系统补丁的检测来保护其不受病毒、恶意代码的侵害和黑客的攻击.在SSLVPN服务器设计了访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不同客户端的接入请求,控制的依据是VPN客户端安全状态检测的结果,对客户端访问控制进一步增强了SSLVPN系统的安全性能.
  • 陈学广;魏倩倩;吴铁洲;
    剖析了目前分布式决策的需求,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应用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平台上的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SS)模型和设计思路,说明了该模型的层次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新的模型通过引入移动Agent技术,将复杂的决策任务求解分布到网格的各节点上,实现决策问题的并行异步处理,提高了系统效率,减轻了网格负载和系统对网络带宽的依赖,并应用WebService技术利用丰富的网格决策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展模型库,知识库和数据库,提高DSS的问题求解能力.
  • 周康;同小军;高遵海;高全胜;
    由于最优解是退化或无穷组时最优基对资源管理决策问题有影响,因此首次给出并证明了退化最优解问题和无穷组最优解问题最优基的个数及求解的算法,对资源管理决策问题用Mathematica语言给出了算法,最后讨论了算法复杂度和有效性问题.为说明基于Mathematica算法实现的有效性,对5×10规模的资源管理决策模型在有非退化惟一最优解、退化惟一最优解和退化无穷组最优解3种情形下用Mathematica语言进行了求解.
  • 丁明理;王祁;
    基于提出的一种无陀螺惯性测量组合(NGIMU)九加速度计配置方案,采用零极点配置的方法设计动态补偿器对加速度计进行动态补偿.基于动态耦合定义,提出了应用不变性动态解耦方法对NGIMU动态解耦.该方法不在各加速度计输出信号的正向通道上增加新的环节,而仅在各输出通道之间设置较简单的环节,用较低阶的解耦模型,抵消各维间耦合.进行了系统三个方向角速度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经动态解耦后导航误差迅速收敛,可以控制在0.02rad/s内.
  • 罗志增;加玉涛;
    结合功率谱比值法和BP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EMG)的多运动模式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表面肌电信号功率谱的特点,提出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算法——功率谱比值法;然后将功率谱比值特征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实现对伸腕、屈腕、张开、合拢四种动作模式的识别,该识别结果可为肌电假手的多种运动模式提供仿生控制的信号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同一健康受试者四种运动模式的识别成功率平均达到95%,而对不同的健康受试者的识别成功率平均达到85%.
  • 李玲玲;王洪群;娄联堂;丁明跃;
    提出了一种具有平移不变性的图像融合方法,并将其用于战场打击效果评估.算法引入具有平移不变性和良好的方向分析能力的双树复小波变换对源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然后对分解得到的各尺度的高频子带采用基于跨尺度的邻域空间频率的融合策略,最高层的低频子带采用基于改进的邻域熵的融合策略进行融合处理;最后对融合后的各个频带进行双树复小波逆变换,重构出融合图像.打击效果实验和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更有效的融合,融合图像包含了打击前后的有用信息、标记了打击的位置,更容易对打击的位置或关键部位,以及毁伤程度进行评估.
  • 李黎;朱光喜;刘应状;何业军;
    提出了一种在边际自适应(MA)准则下,子载波分配、自适应调制、比特加载、成型滤波联合优化的设计算法,且通过对反馈信道的瑞利衰落模型假设,引入反馈系数的概念以对抗反馈信道误差造成的性能损失.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联合优化的自适应资源分配方案较之固定分配方案提升性能3dB,并能减轻反馈信道误差带来的性能损失2~3dB.
  • 朱全庆;张道礼;沈绪榜;李海华;
    给出了6bit分辨率、10bit精度的千兆以太网卡芯片数模转换电路,包括体系结构设计、电路设计与仿真、版图设计.该数模转换电路经过TSMC0.13μm1P8MCMOS工艺验证,工作电压为1.5V/2.7V.芯片测试结果表明该数模转换电路能够满足千兆以太网卡芯片的性能要求.
  • 王伟;殷国富;龙建忠;
    针对场致发射阴极结构设计知识获取问题,提出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中提取隐含知识的方案,该方案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分析了包括场致发射有限元分析试验数据结果集获取、数据属性归约等步骤的实现过程,给出了基于熵度量的数据属性集归约和决策树算法原理,从而解决了方案实现的关键问题.以典型结构阴极为例进行有限元分析数据挖掘,通过建立的场致发射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关系决策树,提取出了场致发射阴极结构设计知识.算例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 杨晓非;邓剑;廖俊卿;
    采用自下向上的设计流程,在没有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的条件下,自主设计和实现了嵌入式USBHost功能.以ISP1362驱动USB海量存储类设备为例,描述了嵌入式USBHost系统的框架结构和底层驱动的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遵从海量存储类子协议的USB设备,都能够被系统驱动,而且数据传输速度优于PC机驱动方式.
  • 张卫丰;余岳辉;刘璐;彭亚斌;
    基于智能功率模块(IPM),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以三相相电压的大小来判断具体扇区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分析了算法原理,并给出了算法流程.在不同载波比N和调制度M下,用MATLAB软件对参考电压矢量各扇区分布、调制信号、直流电压利用率及输出电压谐波等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得出N影响到参考电压矢量扇区分布和谐波性能,M将影响到调制波形、直流电压利用率和谐波含量,合适的N和M有利于提高SVPWM总体性能.利用TMS320F2812DSP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 曾祥斌;
    采用电场增强金属诱导侧向晶化方法获得了结晶良好的多晶硅薄膜,并采用该工艺制备了p沟道薄膜晶体管器件,其迁移率为65cm2/(V·s),开关态电流比为5×106.采用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手段对多晶硅薄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电场于两电极之间有促进多晶硅薄膜晶化的作用.采用EFE-MILC技术获得了大的晶粒尺寸,并用此技术制备了p沟多晶硅TFT.表明EFE-MILC技术是在低温下获得大晶粒尺寸p-Si薄膜和高性能p-SiTFT的好方法.
  • 应建华;刘毅;张玺;郭艳;
    提出了一种高性能低压电荷泵电路.该电路基于Dickson电荷泵,用二极管连接的npn三极管(bc结连接)替代NMOS管.三极管be结的结电压稳定,且漏电流(Ise)小,故电荷泵电荷转移效率高.在3.3V的工作电压下,实现了11.5V的高输出电压,而且时钟频率低(1MHz).通过分析和仿真,采用二极管连接的三极管电荷泵性能优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江传富;杨坤涛;王江安;柳超龙;
    分析了潜艇热尾流形成的原因和浮升的规律,论述了机载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与工作方式.对红外热成像系统在探潜中的信噪比进行了计算,还进行了潜艇模型热尾流的红外探测试验研究.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表明,具有高灵敏度的机载红外成像系统可以在一定的距离上探测到潜艇热尾流的存在,所以该方法可用于反潜探测.
  • 卢少微;谢怀勤;
    将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器固化于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试件中,构成智能CFRP.试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与CFRP相容性良好;FBG传感器与传统电阻应变片具有理想线性关系,FBG的应变传感特性精确稳定.制备4根CFRP加固RC实验梁,并在受拉钢筋、压区混凝土及底部加固CFRP中预置了FBG传感器.根据FBG传感原理、钢筋混凝土理论和Ansys有限元软件编制RC梁荷载效应模拟程序.对实验梁进行弯曲加载实验.根据置入CFRP中FBG传感器的监测应变值,应用有限元模拟计算程序得到梁实时模拟荷载及诸项荷载效应模拟值.结果表明受拉钢筋与压区混凝土实时模拟应变与传感器实测应变相符合,模拟挠度与实测挠度也相符合,模拟实时荷载与实际荷载基本一致.从而达到集加固与测评双重功能于一体的目的.
  • 郭开波;张李超;王从军;黄树槐;
    首先建立STL模型的拓扑结构从而获得三角面片间的相邻关系.通过两个实体间的棱面相交性测试获得交点和交线,进而提取交线环.利用约束Delaunay方法对相交的三角形进行二次三角形划分,将相交表面沿交线环剖分为多个面域,利用射线法判断各个面域相对于另一实体的位置关系.通过提取相交环来决定有效的相交线降低了位置关系判断的复杂性,提高了布尔运算的稳定性.
  • 卫军;黄滢;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LUENT6.2,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对某体育中心馆建筑物表面平均风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阐述了数值模拟时涉及的计算流域确定、网格划分、边界条件选取、求解参数和收敛标准设置等问题,给出了这一大跨度拱形屋盖结构考虑周边主要建筑情况下的风压分布特性,分别对0°和90°风向角时数值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者的异同,两者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在确定大跨度建筑的平均风荷载时是可行的.
  • 朱宏平;陈晓强;张世顺;
    运用ETABS对左右塔楼均为29层的圣淘沙大厦进行了地震作用下三维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各阶振型的参与系数和改变振型选取数时结构内力的变化情况,讨论了大底盘双塔楼高层建筑在运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振型数的一般选取原则.然后改变左塔楼楼层数而固定右塔楼为15层,通过选取不同的振型数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分析了非对称双塔楼内力随选取的振型数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并与原始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地震作用下非对称双塔楼底部剪力比对称结构大.最后,讨论了左右塔楼内力随左塔楼的层数改变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左右塔楼的内力与相应的单体结构的内力.
  • 张劲松;
    介绍了基于产品配置的开发链产品实现过程;讨论了产品结构模型与配置的关系;研究了基于结构模型的产品配置过程;给出了智能化产品配置的实现步骤.模型配置规则用来约束产品结构模型中各功能组件以及零部件之间的关系,限制配置过程中零部件的选择.给出了变量配置规则、配置约束规则和有效性规则等.讨论了配置知识库的构建方法.
  • 向先波;徐国华;蔡涛;茅及愚;
    结合某型水下机器人智能自救系统的研制工作,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采用基于模糊推理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水下机器人故障诊断和智能自救决策,同时详述了基于电机驱动和爆炸驱动方式的自救系统执行机构,以及基于冗余CPU热备份技术的释放控制系统.
  • 刘云华;刘俊;陈立平;
    提出了在零件三维轻量化模型基础上实现B/S结构装配动画解决方案,通过三维设计模型轻量化,降低零件的大小,方便文件网络传输,三维动画数据利用零件的装配位置和爆炸位置作为动画的关键帧,交互编辑定义零件的装配动画.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三维动画演示控件,利用该控件可直接在IE浏览器中显示零件的装配动画.
  • 李书超;朱忠熏;
    利用图论的方法研究了图G同其补图-G的Roman控制数,得到了完全图和完全多部图的补图的Ro-man控制数及图G同其补图G-的Roman控制数的关系;还研究了图G的生成子图H同G的Roman控制数的关系和极大无完美匹配的简单图G的Roman控制数.
  • 李小纯;刘军;
    将数论中3N+1猜想推广为3N+3k猜想.得到了3N+1猜想与3N+3k猜想的等价性.得到有关3N+3猜想的一些性质.3N+1猜想的推广、3N+3猜想的一些性质的建立对于研究4K+3型奇数在3N+3猜想压缩迭代中起到简化作用,同时也为3N+1猜想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何佳文;张敦铁;殷发强;
    采用离线裂解装置分别在200℃,300℃,400℃三个不同温度点对-L-脯氨酸-1-脱氧-D-果糖(PF)进行裂解,用二氯甲烷收集产物,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初步定性分析.结果表明PF在不同温度下裂解产物不一样,高温裂解产物较多;裂解产物大部分为杂环类化合物(如吡咯、吡咯烷类、呋喃、吡喃、呋喃酮、吡喃酮等等),这些物质是卷烟烟气中重要的致香成分.
3 2024
主 管:教育部
主 办:华中科技大学
主 编:李元元
刊 号:ISSN 1671-4512
    CN 42-1658/N
邮 发:国内 38-9
    国外 M 487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3916
   027-87544294
邮箱:hgxbs@mail.hust.edu.cn
网址:xb.hust.edu.cn
微信:hustxbs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