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转型升级。为了推动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22年7月推出“燃烧与碳中和”专刊,并于2023年1月推出“清洁燃烧”专栏。
一、特邀主持人
徐明厚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燃烧学会Fellow、国际著名ACS期刊Energy & Fuels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2004年教育部首批985创新团队、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4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发表SCI论文200余篇,2014年至今连续8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
二、“燃烧与碳中和”专刊目录
篇名 | 作者 | 年/期 |
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选择 | 刘飞,关键,祁志福,方梦祥,申震,厉宸希 | 2022/07 |
氨气燃烧强化措施及NOx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 范卫东,陈钧 | 2022/07 |
新型零碳氨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进展 | 王智化,余作超,陈晨霖,何勇,朱燕群 | 2022/07 |
氨燃烧特性及稳燃技术研究进展 |
段伦博,李天新 | 2022/07 |
燃煤电站锅炉氨燃烧研究进展及展望 |
徐静颖,朱鸿玮,徐义书,于敦喜 | 2022/07 |
微藻固碳耦合燃煤电厂污染物减排的研究进展 |
龚勋,曾建辉,陈茜,彭阳 | 2022/07 |
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研究综述 |
邹俊,陈应泉,杨海平,陈汉平 | 2022/07 |
基于“双碳”背景的CCUS技术研究与应用 |
吴江,任思源,孙一景,刘启贞 | 2022/07 |
钙基吸附剂的CO2捕集及其热化学储能研究进展 |
罗聪,罗童,徐勇庆,李小姗,邬凡,张立麒 | 2022/07 |
储氢介质MgH2水解制氢研究进展 |
于敦喜,刘颖,喻鑫,吴建群,韩京昆 | 2022/07 |
氨燃烧污染物特性的实验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 周上坤,杨文俊,崔保崇,谭厚章,王学斌,李良钰,王肖肖,王金华 |
2022/07 |
Na2SiO3/Fenton体系氧化脱除NO的实验研究 | 孙淑君,张军,钟辉 | 2022/07 |
乙烯/空气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对N2O生成的影响 | 郑树,张玉宏,刘雯,杨宇,陆强 | 2022/07 |
烘焙对于典型厨余组分共气化特性影响研究 | 朱飞,王泉斌,谢迪,乔瑜 | 2022/07 |
三、“清洁燃烧”专栏目录
篇名 | 作者 | 年/期 |
光催化氧化燃煤烟气汞的研究进展 | 杨泽群,赵洁霞,李海龙 | 2023/01 |
高碱煤热利用过程中碱金属释放特性的研究进展 | 李腾,赵京,魏小林 | 2023/01 |
我国典型行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综述 | 杨晴,孙云琪,周荷雯,凌晨 | 2023/01 |
高效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 温昶,张博涵,王雅钦,刘骞 等 | 2023/01 |
CaCO3/CaO复合材料热化学储能特性研究进展 | 孙健,柏生斌,周子健,杨远东 | 2023/01 |
FB-TGA在化学链燃烧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综述 | 沈天绪,沈来宏 | 2023/01 |
光电催化CO2还原技术研究进展 | 潘卫国,李楚凡,郭瑞堂 | 2023/01 |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碳纳米管等高值产品研究 | 蔡宁,陈应泉,杨海平,陈汉平 | 2023/01 |
O2对乙烯扩散火焰在轴线上碳烟生成的影响 | 鞠洪玲,周人杰,李松 | 202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