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制造大国,也是建造大国,高速工业化进程造就大制造,高速城镇化进程引发大建造。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大建造与大制造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建造为制造提供基础设施,制造为建造提供先进建造装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造取得了巨大成就,阿卡迪全球建筑资产财富指数表明,中国建筑资产规模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国家。如超高层建筑、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工程、水利工程等,高铁更是一张靓丽的名片。
尽管我国是建造大国,但是还不是建造强国。碎片化、粗放式的建造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产品性能欠佳、资源浪费较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产效率较低等。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使得工程建造活动日趋复杂。建设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催生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然而,就全球范围来看,工程建造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阶段。根据麦肯锡发布的调查报告,在涉及的 22 个行业中,工程建造领域的数字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制造行业,仅仅高于农牧业,排在全球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倒数第二位。
因此,我国建设行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以绿色化为建造目标、工业化为产业路径、智能化为技术支撑,提升建设行业的建造和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碎片化的建造方式向精细化、集成化的建造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工程建造高质量发展。
2020 年 7 月 28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35 年“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2022 年 1 月,科技部批复由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建设主体,建设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英文简称“NCTI-DC”)。作为我国智能建造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心以突破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核心使命,面向智能建造强国目标,聚焦数字化设计与 CIM、智能感知与工程物联网、工程装备智能化与建造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平台与智能服务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重点突破智能建造软件、网络、硬件和平台的技术瓶颈。目前,中心团队由土木、机械、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秀人才组成,形成了一支长期稳定从事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化产业化攻关的高水平战略突击队,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智能建造技术创新高地,为推动中国建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主编
一、特邀主持人
二、专刊目录
篇名 | 作者 | 年/期 |
基于环境智能的建筑智能终端 | 周迎 徐亚寅 丁烈云 | 2022/08 |
公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快速移动感知技术 | 朱合华 刘学增 | 2022/08 |
水库(群)随机优化调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周建中 杨佩瑶 覃晖 张勇传 | 2022/08 |
基于快照POD的抽蓄电站全流道模拟研究 | 刘畅 钮新强 周建中 张天宇 | 2022/08 |
基于ConvLSTM网络的多源降雨融合方法 | 杨鑫 张建云 周建中 方威 | 2022/08 |
基础隔震系统性能评估与提升研究进展 | 朱宏平 樊剑 袁涌 等 | 2022/08 |
建筑施工关键风险要素数字化监控技术研究 | 龚剑 房霆宸 冯宇 | 2022/08 |
盾构掘进地表沉降机器学习预测与控制研究综述 | 陈仁朋 邹聂 吴怀娜 程红战 | 2022/08 |
基于改进编解码网络的钢箱梁疲劳裂纹分割 | 邓露 香超 王维 曹然 | 2022/08 |
考虑多维评价体系的降水集合预报 | 陈璐 冷致远 吴常运 张勇传 | 2022/08 |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研究进展 | 陈健 盛谦 陈国良 吴佳明 | 2022/08 |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郭红领 王尧 马琳瑶 等 | 2022/08 |
大尺度可液化场地综合管廊纵向抗震分析方法 | 阮滨 吉瀚文 刘华北 | 2022/08 |
BIM在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王娟 游弘宇 杨庆山 | 2022/08 |
大跨度悬索桥温度变形监测与分析 | 周毅 陈波 夏勇 | 2022/08 |
基于间接测量法的盾构隧道损伤识别 | 罗辉 周剑锋 朱宏平 | 2022/08 |
工人不安全行为智能识别与矫正研究 | 方伟立 丁烈云 | 2022/08 |
基于改进MH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 | 黄民水 罗金 雷勇志 | 2022/08 |
沿海地区高速铁路钢混组合梁的温度模式 | 戴公连 张强强 唐宇 黄志斌 | 2022/08 |